改造移民火星一直是人類的夢想,火星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相似的星球,只是,火星的地表之下究竟有什么? 根據在線發表于《自然》雜志的研究成果,基于“祝融號”火星車低頻雷達數據,我國科研人員發現,火星車著陸區表面約10米厚的風化層下,存在兩套向上變細的沉積層序,其形成或與大約35億-32億年以來的多期次水活動相關。 在該區域火表以下0-80米沒有發現存在液態水的證據,但不排除存在鹽冰的可能。 2021年5月15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攜帶的“祝融號”火星車,在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成功著陸,開啟巡視探測工作。 基于“祝融號”火星車在著陸區巡視103天、行進約1171米獲得的低頻雷達數據,研究人員“繪制”出了著陸區淺表80米之上的高精度結構分層圖像,并分析了地層物質性質信息。
他們發現,該區域約10米厚的火壤層之下存在兩套向上變細的沉積層序。 第一套層序位于地下約10-30米,含有較多石塊,并隨深度逐漸增大。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凌解釋說,距今大約16億年以來的短時洪水、長期風化或重復隕石撞擊作用可能導致了這一套向上變細沉積層序的形成。 第二套層序位于地下約30-80米,石塊更大,分布更為雜亂,反映了更古老、更大規模的火表改造事件。 基于前人的撞擊坑統計定年結果推測,這次改造事件可能發生在距今35億-32億年前,與烏托邦平原南部的大型洪水活動有關。 此外,“祝融號”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探測烏托邦平原南部現今是否存在地下水和/或冰。 結果,低頻雷達成像結果排除了巡視路徑下方0-80米深度范圍內有富水層的可能性。 熱模擬結果也進一步表明,“祝融號”火星車著陸區地下100米之內,液態水、硫酸鹽或碳酸鹽鹵水難以穩定存在。 不過,目前無法排除鹽冰存在的可能性。 |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由網友自行在頁面發布,上傳者應自行負責所上傳內容涉及的法律責任,本網站對內容真實性、版權等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